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事迹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
连日来,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坚持15年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事迹,经媒体报道后,在各地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。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,让高校师生为之动容,受到激励,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、团结友爱互助、勇于担当责任成为校园里热议的话题。
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
河北农大毕业生的事迹,让师生们既受到震撼,又颇有感触。高校师生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在身边,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社会责任。
河北农大职业技术、农村发展学院开展了“榜样在我身边,学习果树93(01)班先进群体”中层干部联系班主题班会。师生们共同学习了他们的感人事迹,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张悦说:“过去总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理论既高又远,这次通过学习,我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在我们身边,每个人都能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它。”
河北农大城建学院组织广大学生举办“感受中华美德的力量”学习座谈会,师生们共同学习了果树93(01)班优秀毕业生群体的先进事迹,并发表各自的感悟。该院学生刘洪海说:“身为一个农大学子真骄傲,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,做一名乐于奉献、勇于担当的人。”大家还纷纷表示,学习他们团结友爱、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,努力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。
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大二学生马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张双凤认为,长期的坚持成就了一份责任,平凡的事迹造就了一份真情,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大爱、什么叫做坚持、什么叫做无私。这群年轻的前辈也许不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,与大多数人一样平凡,但我们觉得他们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成功典范。
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读了河北农大毕业生事迹后,展开了热烈讨论。2010级新闻班学生何学凯说,河北农大26名毕业生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,也许一开始是出于同学友谊,在做的过程中将这份友谊变成了一种责任,最后又将这种行动坚持成了一种习惯。从友谊到责任再到习惯,这种坚持令人感动。
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再现
“这些师兄、师姐们的事迹对我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,他们的言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学习。”近几天来,河北师大的在校大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心声。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田霄鸿说,这些毕业生坚持15年对病逝同学父母的不辍资助和探望,体现了他们对同学情谊的珍惜,对一诺千金传统美德的发扬。高校师生们认为,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多年的坚守和关爱,抚慰了逝去同学父母失亲的心理创伤,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人间大爱。
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教师陈顺说,这个感人故事让我眼睛湿润,“中华传统美德,正是河北农大学子们的思想渊源。人类相对于天地是渺小的,但人类因其有情有义与不竭奉献而天长地久”。
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学生凌芝说,亲情一般是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感情,这群特殊的“儿子、闺女”虽没有赡养两位老人的法定义务,但他们却做得很好。他们鼓励失子之痛的老人坚强起来,继续自己的生活,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。
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传播专业学生覃思霞说:“初读这篇报道,我的手在抖,心也在抖。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平行线,因为某些缘故,有了交集,同时产生了共鸣。河北农大学子的行动,是对爱的信仰,是对为爱而生的感动。”
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
河北农大毕业生的事迹,让学生们灵魂受到撞击,由此带来对自身行为的反思。广西河池学院中文系学生陈晗想起了自己在老家辛苦劳作的父母,“有时只是一条简单的短信、一声亲切的问候,我们的父母就会为此兴奋不已,可是,我们有时却连最基本、最简单的都做不到”。
“他们的事迹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震撼,更多的是反思。”曾获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称号的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刘家霖说,“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提供的物质方面的丰足,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健全,而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。”
河北农大毕业生的事迹,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有了更好的切入点和抓手。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辅导员董艳军说,这是我们提高自身素养的榜样,也是教育学生的生动案例。河池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李新富表示,要结合学院正在开展的“主题教育月”活动,积极宣扬这个典型群体,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。
“大爱无疆,小爱聚流,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平凡小事中留下爱的痕迹,在帮助他人中体会被帮助的心态,在‘施恩’中学会‘感恩’,才能真正营造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温暖。”东北林业大学思政课教师许婕说。
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蔡红建表示,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建设过程中,大家十分看重责、权、利的对等与统一,但这些毕业生却只强调“责”,没有求权,更没有利益和好处,让有些人无法求解。加强责任感教育,这也正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共同思考的重大课题。广大师生理应成为弘扬中华文明的传承者,和谐社会的实践者。